课程背景:
“老粗出人物”:项王(项羽)非政治家,汉王(刘邦)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汉高祖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伟人毛泽东
历史上的刘邦、刘秀、刘备,这“三流”就很有特点,这些人有一个最大的本事,就是他们能团结一批有本事的人,这么多有本事的人都跟他至情至信的沟通,这就是大本事 ----***总书记
刘邦为什么能够御下有方,结束了烽烟四起的楚汉之战?
是什么原因让大汉王朝能够降秦灭楚,铸就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辉煌?
是什么原因让两汉结局有相似也有不同,从巅峰走向令人不胜唏嘘的结果?
课程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之两汉风云》作为切入点,以两汉的历史人物为主线;以古为今用的思路展开授课,以人物事件的具体呈现来阐述职场中的为人处世智慧和中国式人生智慧。
本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之两汉风云》将从大汉王朝的建立之初的刘邦御人之道、识人用人之道以及汉初三杰自身成长的特点,通过纯正的历史剖析,对现实工作进行指导,让思维得到启迪。其中包括:
1、亡秦必楚
2、楚汉之争
3、西汉开国
4、汉武大帝
5、昭宣中兴
6、王莽始末
7、光武中兴
8、士风矫激
本课收获:以文史哲用三个角度解读职场智慧
● 以古鉴今---引申职场中的执行智慧
● 以史解析---解读职场中的沟通智慧
● 以哲为用---剖析职场中的相处智慧
授课时间:1-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 企事业高层和中层、企事业经营者与治理者、致力于国学经典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的企业
课程大纲
第一讲 亡秦必楚
引申:刘邦起兵之初,一无家世,二无德行,却凭借着强大的人格魅力赢得张良等人的追随,在入住咸阳之前,刘邦拥有什么呢?一是一支独立的军队,而是仁义甲天下的江湖美誉。
整个战争,项羽都在自己打,谁也打不过他,而刘邦自始至终都在下一盘棋,刘邦最大的本事,在于他会用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1、高祖起兵
2、先入关中
3、鸿门宴
第二讲 楚汉之争
引申:在于项羽的对抗中,刘邦实际的工作是建立统一战线,他一直在争取团结所有同项羽不和的人,过去反对项羽的人,以及自己部下能够与项羽单独作战的人。项羽长叹“天之亡我,我何为渡”,看上去是英雄气概,杀身成仁,但从领导者组织的角度讲,是在逃避责任,逃避奋斗。
1、汉王拜将
2、陈平献计
3、韩信起兵
4、垓下之围
第三讲 西汉开国
引申:刘邦建国后,花了相当大的气力来解决功臣问题,对异姓诸侯王,刘邦未必一定要在肉体上消灭他们,但首先考虑的是他们不能危及国家安全。刘邦封赏功臣昭示了两个问题,一是开始重视文治,二是塑造以忠诚为第一的价值观。
汉承秦制立国后,却没有用严苛的秦法,而是与民修养生息,无为而治,尽量为百姓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去创造财富,后世称之为“文景之治”
1、汉承秦制
2、兔死狗烹
3、封赏功臣
4、诸吕之乱
5、文景之治
第四讲 汉武大帝
引申:汉武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儒外法内,王霸杂用。
一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另一方面在实际的选拔人才中,又不拘一格,注重实际人才。
汉武帝深谙权变之道,原则制度是不变的,而社会和世事是不断变化的,两者之间难免会有不契合的地方,采取变通的措施和做法,以权变之术来处理,是最好的选择。
1、金屋藏娇
2、汉家故事
3、武帝功过
4、巫蛊之祸
第五讲 昭宣中兴
引申:从昭帝时霍光辅政道宣帝亲政,期间四十年,史称“昭宣中兴”,霍光没有文化,没有军功,仅依靠谨慎、机敏爬到位极人臣的地位,人臣权力的巅峰,体现了他的政治魄力。但当他的权利大到没有什么可以制约的时候,自我膨胀使他听不进任何人的建议,自己不知进退,有疏于对家人的约束,最后满盘皆输。
1、霍光辅政
2、宣帝继位
3、霍光之死
4、祸萌骖乘
第六讲 王莽始末
引申:王莽在时代理论营造的氛围中,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在万人推崇之下,和平演变登上帝位,有道是,风光的背后,不是沧桑就是肮脏。
王莽手上的权利,是肮脏的,西汉在王莽的禅让中,寿终正寝;王莽在他自己推行的制度中也灰飞烟灭了。王莽没有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能力,却设法坐到了皇帝的位子上,既是民族国家的灾难,也是置个人于危险的境地。
1、纯儒起家
2、万人拥戴
3、新莽改革
4、王莽末路
第七讲 光武中兴
引申:南宋的陈亮认为,中兴之盛没有能超过光武帝的,他的功业之大,成效之高,不光靠天命,也靠人的谋略---“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
刘秀是个宽厚的人,也是个精明的人。精明用在大事上,厚道用在小事上,无论精明还是宽厚,刘秀都是从事业的需要出发的。
1、少年有志
2、榻下之对
3、刘秀立国
第八讲 士风矫激
引申:桓灵二帝时期,宦官掌握着朝廷大权,士人羞与为伍,却又与之争权夺利,他们实现自己政治和经济诉求的途径,就是利用舆论的工具:一方面批评时政,评论公卿;一方面互相太高,激扬名声。
东汉的士人们标榜自己的行为是为了伸张正义,但实际上这种行为背后潜伏的确实自家的政治诉求和经济利益,他们鼓动社会疯狂,实际上无助于社会进步,反而越来越躁动。
1、宦官专权
2、清议名士
3、党锢之祸
课 注
为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本课程把一些耳熟能详国学故事融入其中。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了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文献的书影、图片和人物画像、音频、视频等资料,使课程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可学习性更强,力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学以致用。